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人物随访 > 详情

抟土—杨心广|冷膨胀—杨光南 双个展

抟土—杨心广|冷膨胀—杨光南 双个展



抟土—杨心广|冷膨胀—杨光南  双个展



“抟土”——杨心广展览海报


点开视频  走进艺术家杨心广、杨光南双个展




2019年3月23日,“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公众号的小编,在西安“南山社”布展现场对驻留艺术家杨心广、杨光南进行了随访。以下是随访整理文字:


随访艺术家杨心广


问:心广你好!请你先跟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次参加南山社驻留项目新创作的这个作品吧。

杨心广:这个作品叫《抟土》,是来源于女娲抟土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所以我用抟土这个词,现在我抟了一些泥球,泥球里边是含有一些杂草树叶搅和着泥巴,抟出来的一些球体,所以这个球体是一个能孕育生命的一个球,因为它里面还有有机的养分。镜面不锈钢板上有一些比较虚幻的线条或者是云雾状的场景上面放置着这些球状物和球体运行轨迹的一个装置,我希望它是类似于能够成为某种天体的一个形象,这也是借助女娲抟土造人的这种开天辟地的一个概念,这个是在造一些天体,造一些能孕育出生命的基本物质。这个跟人的情怀有关,女娲抟土造人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我现在造泥球其实是一种宇宙情怀的演绎。从人类个体生命来讲,他的情怀是可以无限大的,他可以把自己当成造物主,所以人的情怀偶尔是会泛滥的。这样就会带来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毕竟他是在以人的角度认知世界,他很难变成另外一个物种、另外一个更先进的物种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人认识世界一直是被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情怀所遮蔽的。这是人类最大的局限性所在。


布展现场


问:这个推论很有意思,如果人的情感纯客观化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移情到别的物质上?别的物质还能够承载人的精神吗?还是他只能够客观地去还原为一个物质本身的存在状态呢?

杨心广:我认为到那个时候客观世界会减弱人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而它的原本状态会凸显出来,但是那个时候又有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就无法认识到它了,因为人还是以感官认知和少量情感因素干扰下的某种理性思维为主,所以那个时候人就无法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了。所以现在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真实的存在在那儿,而人认识到的那个部分其实是虚拟的,因为他是以人的眼光去认识它,那么就会形成一个人能解读的信息的呈现。而这些信息其实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幻觉,是一种人所营造出来的幻觉。


杨心广作品《抟土》


:现在比如说大数据对一个事物的分析,从各种可以量化的角度来显现它的侧面,让我们觉得这仿佛是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是我们的眼睛所没有看到的那个事物存在的那一面,但作为你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这种数据提供的信息更真实还是一个人身体感知到的那些比如质感、温度、颜色这些无法量化的信息来的更加真实?

杨心广:我觉得大数据只是说它比人的计算能力更强,但它收集的信息还是来源于人,只是说它利用了人类局限性从而控制人类的一种方式,大数据是这样的,是人为造出的一个反过来控制人的一个系统,或者是指导人的一个系统,所以大数据它还是以人的角度在借助机器的能量去认识世界或者是说操控世界或者是操控人类自己,而这种它肯定是脱离人跟物的直接接触的那种感觉的,它肯定是脱离人与天然世界的那种关系的,它给予的是一个虚拟世界,那么这个时候人的情感,人对天然世界的那种情感,会找不到一个实在之物所承载,因为人习惯性的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真实事物上面,这个时候人的情感如果是想在大数据里面去寻求寄托的话,那么你就会落空,你的那些情怀、情趣,没有一个实在之物所托付,你就无法去做到以前那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就是你的精神会被一个虚拟空间所影响到更加虚无,我认为这一点是以后人类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的情感无法跟虚拟世界去产生一种调和的关系。


杨心广作品《抟土》(局部)


“冷膨胀”——杨光南展览海报


随访艺术家杨光南


问:请你跟我们介绍一下你和心广这次参加的这个项目,以及你在这个空间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比较新的作品吧。

杨光南:这次项目是南山社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驻留加展览,我和心广受邀参加,时间我们选择了一周,一是因为西安就是国内的城市,之前来过,非常了解,我们就想看看一周的时间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之前他们提供了一些空间的尺寸和基本的空间的面貌,但我其实还是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所以就提前准备了一些材料带过来,想看看到现场之后能不能用得上。来之后,我跟杨心广大概商量了一下空间怎么着利用,怎么着最好的呈现一个展览,他选择用地面,我就用墙面,因为我还是愿意接受各种挑战的一个人,而且我对墙面也蛮感兴趣的,像这面墙最开始它本身有三个门的形状存在,其实本来是很不好利用的一面墙,我就想怎么着能把它给既利用起来,又能跟我现在思考的方向和带过来的两件新作品串联起来。

然后我现场买了一些钢筋,把原来那三个门给框起来,它们就变得多了一层比较复杂的意味、这一面墙也变得比较整体了,跟我旁边的这两件带过来的新作品,放一起也还挺整体的。而那边那面墙我顺着它原来的结构,用钢筋做了一些强硬的装饰、钢筋旁边这些圆形的材料也是我带过来的一些半成品、原来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所以基本是来之后边感受这个空间,边一点点把展览攒起来的。最后布展的时候把三面墙按照现在这种方式来布置,比较明确的呈现了我一个持续的思考方向吧。


杨光南和杨心广展览现场


问:我觉得这个空间里有一些本来会觉得稍微有点儿碍眼的东西,结果被你用这个方式把它融入到你的整个作品的语境里边,使它们显得不再是那么尴尬的一个存在了,我观察你之前的作品也发现你很善于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然后你再把它的结构转译或表述成某种社会关系结构,往往它还和你的身体感受相关的。你是为什么会着迷或者是敏感于那些常人经常忽视的存在呢?

杨光南:首先我觉得这是个人的喜好和能力,我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很容易注意到一些细微的关系,也喜欢这些细微的关系所传达出的隐语式的暧昧。又比如说我对于某些材料的偏好,我偏好的材料可能特征比较明显,都是一些非常坚硬的,很尖锐的,很强势的这么一些材料,首先是出于个人的偏好,其次这也是我的一个能力所在,我觉得这些东西(这些材料)天然的可以更好辅助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杨光南《冷膨胀》局部


问: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两口子在圈内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对伉俪,你们在一块工作和生活觉得对彼此创作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独立性会有影响吗?

杨光南:作为日常生活甚至工作都比较紧密的这么一个关系,或多或少肯定是会有一些影响的,不管是生活上的影响还是创作上的影响,但是像刚才说的我们俩是非常不同的两个人,从性格方面到各自的追求、在创作上的思考方向都是很不同的,所以最终我们还会是非常独立的两个人,对于生活的见解,对于创作方向的选择,都很独立。


杨光南《冷膨胀》局部


图片提供:南山社

采访:宋建树

剪辑:郑确

编辑:邓淇

责编:琴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