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隋·艺术 > 隋·文献 > 详情

隋建国专访 | 经验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网易艺术 ,作者侯瑞亮

网易艺术

越艺术 悦生活





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隋建国在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极富思辨性的创作观念及表现手法,并在其艺术家与教师的双重身份中通过不间断的思考与实践去探讨雕塑的立身之本,被称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中国雕塑家”。


▲ 隋建国老师在“无想而为公共艺术装置征集大赛”沙龙现场


隋建国的艺术“经历了现代主义(1987-1989)、材料观念主义(1990-1996)和视觉文化研究(1997-2007)三个时期” (黄专语)。而他的作品更在不断介入并探索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公共空间,在深圳、上海、北京,还有纽约的中央公园、悉尼的海岸雕塑季都留下身影。


作为“无想而为”公共艺术装置征集大赛的评委,我们特借此沙龙分享会对隋建国进行了采访,就他关于公共艺术以及艺术乡村的看法以及最新的创作与展览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此次对谈:


经验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梦想中的东西
Q:我们知道在这之前您也有参与过类似的公共艺术项目,那在这一过程中您有哪些感想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隋建国:溧水这个项目的状态和我7月份参加的“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有些相似,它让我想到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城市人、和追求现代化的乡村人的不同状态。他们是怎样去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城里人为什么就想出去到乡下,到山里旅游?乡村人为什么就想到城里去打工?他们是如何交叉、如何擦肩而过的?他们到这儿来会得到这个,到那儿去会得到那个,其实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梦想中的东西。


 ▲ 隋建国在石节子

石节子与溧水又有一些不同,因为它们的自然环境完全不一样,“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其实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很多支持,因为那里本身就是贫困县。他们完全是13户农民自发的组织起来,要用自己的脚去投票,去选择一种借助艺术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的路径。那真是农民自己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的现代化的梦,或者说他们的致富梦。


Q:您如何看待现在讨论艺术乡村的热潮?


隋建国:早期中国现代化、都市化的过程中,大家只是都往大城市里去投资、发展,追求国际化。现在终于到了大家想到应该好好建设自己的乡村了这一步。建设了自己的老家,当然你也可以建设别人的老家。乡村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至于说它会有什么曲折、有什么弯路也不奇怪。就像中国的城市雕塑,它跟城市建设是同步走的,虽然多少年来大家也不满意,中国城市发展了40年,城市雕塑也跟着走了40年。我最近了解的上海、重庆等几个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是比最早的时候要好多了。所以你看城市在发展,城市雕塑本身也在发展。原来乡村只有农业,前些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靠乡村工业、乡镇企业来发展,现在终于想到可以用文化艺术来发展乡村。而且,这也不是假的,确实有很多人在做各种努力,包括地方政府很多资金也投下去了,各种成果也有,有好有坏,有人得了教训,有人得了成果。但是乡村还是开始热闹起来了,本来大家都是急着离开乡村的,现在有不少的人觉得其实可以回去了。



Q:“越后妻有”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共项目提供了一些参考,您认为“越后妻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隋建国:“越后妻有”坚持的时间长,它一个项目做了19年,那肯定总能做好,就怕做做就算了,或者就想一口气把自己吃胖,坚持不下去。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组织者、发起者的耐心和持续的精神。“越后妻有”这19年如果不是北川富朗的坚持,他的细心、他的努力,不见得会成功。全世界的艺术家都是流动的,但是北川富朗他自己坚持在那里,来跟地方政府协调资金,再满世界地寻找到艺术家,并让艺术家了解具体环境,他也会想办法找到比较合适的艺术家跟那个地方可以对应。


东打西撞、来回摸索,不屈服、也不服输
Q:最近您有哪些新的创作与展览计划可以提前和我们透露一下?


隋建国:11月份在上海我一个长期项目《偏离17.5度》,会再增加一个立方柱体。这已经是12年前的一个项目持续到如今。


 ▲ 坐落在上海华侨城的《偏离17.5度》


当时的策展人是黄专,他邀请我在上海浦江新城做了一个占地两平方公里的矩阵,矩阵里面分布间隔195米的方格,每一年会在方格交叉落点上安放一个铁的方柱子,就像围棋的点,直到把落点全部占满。很遗憾,项目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黄专去世了。在这十年中,第一年是我的个人展览,后边九年都是请不同的艺术家来做一个个人展览,同时我也再放一根方柱子。黄专去世后我希望每年我继续放一个方柱子的时候,仍然有其他的艺术家的展览在持续,所以我就来做那边的艺术总监,邀请来策展人策划展览。去年是琴嘎的展览,今年是谭勋的展览。


 ▲ 坐落于法兰克福大学的《盲人肖像》,2013


然后就是明年1月会在深圳OCAT美术馆有一个个人作品展,这是我十年的一个小型回顾。因为是美术馆,它的公共性更强一些,开放度也更大,作品也更完整一些,展览会展出从2008年的“盲人肖像”一直到现在这十年整个系列的作品,把十年中是怎么摸索的这个线索都呈现在大家眼前。看了展览就会知道,我就是东打西撞,摸索来摸索去走投无路,但是不屈服、也不服输,最后慢慢的居然摸索到现在这个地方。


我一定得做一个实实在在东西
Q:通过长期的艺术创作,现在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的创作状态?


隋建国:我是倔,咬住一个事,走不出来的话,我会找各种方法、想各种办法去搞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到最后给大家一看,噢,其实挺简单。但是那是我费了好多劲的结果。



Q:您的作品与展览在我们看来一直都很丰富,基于怎样的出发点会使您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创作状态的?


隋建国:认真工作,持续思索而已。我有“恋物僻”,我一定得做一个实实在在东西,我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画张画,我不甘心的。雕塑作品它不是挂在墙上的,也不是一开灯才出来的,它应该跟我们一样存在于三度空间里边,就在我们身边。你捏捏自己的手,捏捏自己的腿,它是块肉,真实到你会觉得痛。雕塑就是这样实在的东西。我喜欢这样的东西,我就做一个铁的、铜的或者一块石头,总之得用物质的材料完成,哪怕3D打印的一个树脂材料的,也是特别具体的一个东西。


隋建国“肉身成道”展览现场


当然,这个具体的树脂造型,怎么就能从电脑的屏幕里,从0-1不断相加和积累的数字里,变成真实的东西?是一个更加值得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比如:到底是这块树脂造型更真实,还是电脑文件里的数字排列更真实?我们这些肉体的人,是不是也来自宇宙某一处,一个能量更加巨大的数字处理器里的一些数字排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又是谁建立了这样的数字排列?或者就如自然的演变,生物的进化,这些数字排列是随机增加复杂度,进而形成进化,变得更加复杂,直到排列的复杂度足以生成人的肉体?归根结底,人是肉体,还是信息?灵魂就是信息吗?


《运动的张力》,钢结构,钢管,钢球等,2009 今日美术馆


再往下追溯,宇宙起源的奇点时刻,即无空间又无时间,那它是信息状态吗?信息是什么?信息为什么需要载体?没有载体的话,信息怎么存在?

寻找所有这类问题的逻辑,就是我持续工作的动力。


登录竞赛海报网址,查看详情



采访文字提供:网易艺术-侯瑞亮

编辑:续之

*活动外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