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隋·艺术 > 隋·文献 > 详情

凤凰艺术 展评 | 隋建国:一横一竖,一捏一握

展览信息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隋建国:肉身成道

艺术家:隋建国

展览时间:2017年3月9日-4月1日

展览地点:佩斯北京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隋建国

 

隋建国,生于1956年,是中国当代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都是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



“肉身成道”


2017年3月9日,隋建国个展“肉身成道”于佩斯北京开幕。此次展出的新作可被视为隋建国过去十年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本次的最新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以技术突破作为契机,使用高精密度的3D扫描技术及3D打印技术精确捕捉并还原了作品表面的手纹细节,同时,可被视为隋建国过去十年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在其自2006年《时间的形状》以来的艺术探索中,艺术家与雕塑自身的内在关系逐渐显露,并成为其创作思考的主线。艺术家早期的表现主义抒情及此后的符号化表现手法均被其一一摒弃,而正是通过对造型技巧的剥除,艺术家得以在“创作的最小化”过程中逐步接近创作的核心。以下为“凤凰艺术”带来的展评报道。


别跟我说你功夫有多深,师父有多厉害,门派有多深奥,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

——《一代宗师》叶问


功夫里的横劲与竖劲,在隋建国本次《手迹》系列中,变成了手部的一捏一握——雕塑家通过一下两下的基本身体行为,“物”就诞生了,雕塑就成立了;而一排排的小型泥稿,正如一名武者在调教自身,不断习武的过程,在探求如何真正控制自己的劲道、角度、方法和速度,所作所为直达心意,毫无拖沓与无用功。

 

▲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名为“肉身成道”,这一源于佛家的词语描述的正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修行“肉身”,最终大彻大悟成佛成祖的过程——这是一条不断前行的道路;但在英文翻译中,本次展览却以“Trace”为题,这个意思为“向前追溯”的词语事实上是反映了另一种角度的力度。中英题目如同“鸡生蛋蛋生鸡”般的交错与对话,正是展览所产生的对于人、事、物本源性的探讨与困惑,事关第一力,又关乎主体。

 

▲ 展览现场

 

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后认为,上帝就是力的源头,是源动力,是第一推动力,因此他最终放弃了科学研究,进入修道院成为了一名天主教修道士。而在西斯庭礼拜堂的《创世纪》壁画中,米开朗基罗没有直接描绘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在这里,人与上帝被奇妙地并列起来,不再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而是互相成立。而在本次展览中,隋建国所呈现的同样是这一共生与互相成就——与将粘土仅仅作为创作的材料不同,粘土的流动性和柔软性在这一根根手指的夹缝中显露,或者说,这像是粘土自身的一座座肖像。

 

▲ 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


有意思的是,“肉身成道”在字面上的反溯,即是“道成肉身”,出自基督教派学说,即上帝通过圣母玛利亚,让“道”成就耶稣基督的肉身来到人世。这两种关于“道”来源的不同阐释,在形而下的层面为人体与材料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张力添砖加瓦。无论何种解释,在古典领域,“道”始终高于“肉身”,讲究的是以心御万物。然而身处于如今的网络及虚拟现实时代,古代与精神性对立的所谓“皮囊肉身”,却与精神性的“道”在某种程度上合而为一,个人独特的、实打实存在的、标志着我之所以为我,人之所以为人的肉体,在艺术创作与生活中被凸显的尤为重要。而这一重要性被高速摄影机所记录、减慢、放大、关注每一个细节——隋建国坚信,先做作品,想法都应该是后整理而得。而整个记录的过程就像是某种补充,既是对“先肉身后成道”,也是对空间作品中雕塑空缺与痕迹的描述。

 

▲ 空间挤压  2014-2017  铸铜,66x102x55cm © 2017 隋建国,佩斯北京供图



▲ 核#3,2014-2017  铸铜 165 x 100 x 72 cm © 2017 隋建国,佩斯北京供图



▲ 作品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的是,当肉身与外界接触时,注定会留下痕迹。然而,这种痕迹常常在作为结果的艺术作品中被有意无意地消除与忽视。在展览同步展出的录像作品《肉身成道》中,身体被更为明确地揭示出来,艺术家捏握泥土的每一个发力瞬间均被高速摄影机记录,“在粘土表面凹凸起伏的印痕中,雕塑家的手成为了无法否认的绝对存在”。在展厅幕墙上持续进行着“表演”的手填补了雕塑外部凹陷出的时空空缺,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现场。

 

▲ 肉身成道(影片静帧截屏)2013 ,视频 8分钟,©2017 隋建国,佩斯北京供图


当然,或许是由于艺术这一领域自身的限制,或是艺术家或画廊在展示时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这仍然是一个延续传统美感的作品系列——隋建国在众多泥稿中选取最适合视觉呈现的小物件加以放大和呈现,不免让人想到马歇尔·杜尚的《泉》——在当年小便池被勒令退展后,这件被后人认为是颠覆了艺术传统的作品却仍然被杜尚邀请摄影师以一种极富古典主义美感的角度拍摄、呈现。

 

▲ 杜尚《泉》

 

一横一竖,横是胯,竖就是脊柱,冥冥中的一股气贯穿全身。而在现代社会科技文明下的镜头中,以高科技处理生成的作品如科学实验般精确记录下材料的特性与受力结果。在这里,艺术的创作不再是含含混混跟着感觉走——展灯打在青铜雕塑上泛着黄色,那是来自西方现代工业的理性之光,而当它与中国传统的“自然”横竖交错,在一片片3D打印的过程中,又会产生出什么新的问题,和新的方法?

 

 

作者:王家北